彭康(1901-1968),江西省萍乡县人。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鹿儿岛第七高等专科学校和京都大学哲学系。1927年回国投身革命,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20、30年代沪上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重要成员,先后翻译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又译为“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等经典哲学著作。他曾被捕关入上海提篮桥监狱和江苏省反省院长达8年,出狱后即走上抗日战争的第一线,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及后来的解放区历任党政领导职务,主持宣传、文教工作。建国初期,任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山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主任等职。1952年作为中央文化教育考察团副团长出访东欧七国,以半年多的时间系统考察了苏联和东欧的高等教育。1953年7月正式到交大任职。彭康在交通大学及迁校后的西安交通大学职掌校务达14年之久。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姜斯宪说,迁校时组织上问彭康留在大都市还是扎根黄土地,这位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只说了4个字:“我应该去。”
作为我国创建最早的两所高等学府之一,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交通大学,在当时最发达的繁华城市上海已生长60个年华。但是,以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起点,祖国需要一所高水平的工科大学到西部去。当1955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重大决定时,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彭康出任校长才三年。他很快主持召开校党委会、校务委员会,尽快统一全校思想。5月初,彭康就与交大资深教授朱物华、程孝刚、钟兆琳、周志宏、朱麟五等一起到西安古城勘探学校新址。
1957年7月,彭康主持校务委员会调整迁校方案,并得到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分设西安、上海两部分,由彭康实施统一领导。至1957年底,大部分专业系科和师资迁入西安新校:其中西安部分教职工2585人,学生6881人;上海部分教职工2300人,学生5078人。
1959年7月,国务院作出新的决定,西安、上海两部分单独成校,分别命名为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彭康受命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时年已59岁。他这一干就干到1968年,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