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术讲座——“先秦时代的谏议理论与君主专制主义”

发布日期:2023-03-22  来源:   点击量:

【本网讯】2023年3月22日下午,历史学专业教师王振兴在D102教师举行了题为“先秦时代的谏议理论与君主专制主义”的学术讲座,2022级历史学专业部分学生到场参加。

关于谏议,先秦两汉文献多上溯到黄帝、尧舜时代。例如,《管子·桓公问》提到黄帝立明台之议,尧有衢室之问,舜有告善之旌,禹立建鼓于朝,汤有总街之庭,武王有灵台之复。类似记载还见于上博简《容成氏》《大戴礼记·保傅》《吕氏春秋·自知》《史记·孝文本纪》《淮南子·主术训》等文献。这些材料反映了西周以前圣王通过各种方式为民众表达意见提供渠道,以知晓施政过程中的过失,从而引为鉴戒。这类文字早在战国迟则汉代,反映了彼时学者对上古谏议情况的认知,据此可隐约勾勒出上古时代谏议制度的史影。其中的可靠成分究竟几何,信史无征。所以,有学者认为:谏议制度不是先秦曾经实行的制度,而是春秋士大夫和战国诸子的一种理论虚构。(刘泽华、王连升)大约春秋早期偏晚,齐国出现了专职谏官。据《管子·小匡》:“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大谏之官。”又《管子·桓公问》载,齐国设置专门处理进谏之言的机构——啧室,由东郭牙负责。若上述材料属实,那么这当是对春秋时期专职谏官及其机构的最早记载。待到战国时期,谏官的设置趋于稳定,《史记·赵世家》的相关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武灵王少,未能听政,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董说《七国考》卷一云:“司过乃谏官耳。”

讲座深入浅出地勾勒了先秦时代的谏议理论,谏议制度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与君主专制主义的互动关系。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术兴趣。


供稿:王振兴

编辑:江颖

编审:杨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