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化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解,2025年4月2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了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王瑞静副教授在学术报告厅开展以“致/治病的亲属:民族的礼仪世界”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本次学术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杨友国主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全体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王瑞静老师以独特的人类学和民族学视角,使同学们深入了解了我国哈尼族的民族传统与文化。讲座伊始,王瑞静老师提出了“疾病与亲属有怎样的联系”的问题,并提示同学们要将其置入民族关系中去探讨。她以云南哈尼族为例,向同学们展示了哈尼族中老人与孩童生病时,其独特的医疗体系。王老师指出,哈尼族的医疗体系具有“多元”、“社会性强”的特点。其中,哈尼族中“孙子比老人大”这一观点并不是对长辈的不尊敬,而是体现了对代际传承与更替的重视。“拴线治病”更是反映出族群的团结、互助的特性。最后,王老师提到了“舅家福气”对哈尼族女性的重要作用,比如:“舅家福气”观念可以提高哈尼族女性的生育能力和意愿以及为子女的平安健康提高保障。

讲座结束,我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杨友国强调中华文化同根同源、中华民族大家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他指出通过王瑞静副教授对哈尼族礼仪世界的讲解,使得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团结互助的优秀品质,理解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各民族文化百花齐放、汇聚交融的结果。最后他希望同学们在未来能够积极投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本次学术讲座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视野,让同学们了解到民族礼仪与亲属制度等前沿学术内容,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同学们的学术兴趣,培养科研思维,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学习和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学生记者:余静
图片拍摄:胡越
编辑:郭健
编审:索郎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