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2022年10月27日晚7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研室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并及时融入到课程教学全过程,在讲深、讲透、讲活上下功夫。老师们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关教学重点突破等方面各抒己见。

栾雁雁老师认为,应引导青年学生认识到生逢盛世、使命在肩,要接力民族复兴大任,赓续青年使命担当,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针对学生关切的“目前世界其它国家已选择开放,中国仍坚定不移地贯彻‘动态清零’方针,我们在经济面临挑战时会不会被孤立”“绝对贫困问题解决后,如何有效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等问题进行分析,让青年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正在用实际行动做出解答,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均能找到答案,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柳宏老师说到,要结合报告中“当代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等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寄语,以及总书记关心、关怀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事例,激励青年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自觉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为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贡献青春力量;结合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相关内容,通过回顾过去十年党带领着全国人民取得的多项重大的历史性成就,让学生谈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真实实地享受到的发展成果,坚定要与时代同步伐、与国家共命运的决心,跟党走,听党话。
王鸿莹老师认为,可以用数据、视频等方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整体讲述党的二十大前取得的辉煌成就、从现在起的中心任务、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等,引发学生思考取得成就的原因,引导学生总结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中国共产党能,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引发学生思考担当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青年应做出怎样的行动。
高扬老师谈到,要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充分挖掘党的二十大中的育人元素。通过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让学生明白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及“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价值导向,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新征程中立大志、明大德、担大任、成大才,书写新的“青春之歌”。
刘俊波老师讲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涉台内容,如“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这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广大台湾同胞”等,彰显了精准反“独”促统的政策新思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这一点讲清一个道理:统一有好处、“台独”是绝路、外人靠不住,让学生明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同时,结合“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引导学生树立国家安全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反对三股势力,即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结束后,老师们第一时间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将“带着热气”的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当下的教案和课堂,进学生的头脑。
图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研室
编辑:刘俊波
编审:梁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