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2025年5月29日上午,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伟教授走进本科生课堂,主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创新教学模式为2023级音乐学专业学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课程实践。本次教学打破传统理论讲授模式,以音乐学专业特性为切入点,选取经典红色歌曲《人民就是江山》作为教学载体,将学生分为六个实践小组,围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主题展开深度研讨。刘伟副校长在开篇授课中强调:“音乐不仅是声波的艺术,更应成为承载时代精神的载体,《人民就是江山》正是将人民立场与音乐美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各组组长依据成员专业特长进行精细化分工,形成“资料搜集-音乐分析-理论整合-汇报设计”的闭环工作链。资料组通过中国知网、国家大剧院数据库等渠道,系统梳理了《人民就是江山》的创作背景——该作品由晓光作词、印青作曲,首唱于建党百年之际,歌词以“人民是江山”的直白表述,构建起政权与人民的哲学关联;音乐分析组则深入研习乐谱,对作品的调式、和声、配器等音乐要素建立专业分析框架。
各小组组织成员进行歌曲模唱与分声部排练,特别针对彭丽媛演唱版本中的音色处理、气息控制等细节展开专项研究。在排练室中,同学们反复对比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技巧。现场讨论呈现出浓厚的学术氛围,组长采用“头脑风暴+焦点研讨”双模式组织交流。在关于“音乐如何具象化人民力量”的讨论中,有同学提出在分析副歌部分八度大跳的创作意图时,同学们结合党史资料,认为该旋律设计暗喻了“从革命岁月到新时代”的历史跨越,将音乐分析与理论阐释有机结合。

六个组依次上台汇报,同学们以人民与江山为主题,谈到歌词借“山河”“手挽手”等意象构建双重叙事,“人民是江山”为思想锚点,“心贴心”等词汇与五声音阶宫调式呼应,如“江山就是人民”乐句的sol-mi-re级进下行,塑造庄重深情的音乐形象。谈到演唱与配器,演唱采用“领唱叙事+合唱共鸣”结构,领唱用美声胸腔共鸣表现历史厚重,合唱以民族头腔共鸣传递人民群像明亮特质。配器上,弦乐铺展辽阔背景,竹笛点缀民族色彩,铜管乐在高潮处增强史诗感,形成三维音乐空间。谈到旋律与调式,旋律采用“级进铺垫+跳进爆发”结构,主歌以二度、三度级进勾勒线条,副歌切入八度大跳搭配切分节奏形成情感爆破点。在“新时代的征程”段落转至属调,象征江山事业蓬勃发展。谈到新红色音乐概念,作品保留《黄河大合唱》集体主义内核,融入电子鼓点、和声流行化改编等现代元素,借助“音乐模因”让Z世代参与红色文化再创。最后是艺术与思想统一,旋律走向和和声进行分别象征“人民创造历史”的哲学逻辑与“江山-人民-江山”的辩证关系,通过音乐符号实现思想隐喻,达到“艺术化人”的效果。

刘伟副校长在总结中高度评价同学们的实践成果,“你们完成了从音乐分析到理论阐释的专业跨越,特别是将音乐本体与时代精神结合的分析框架,展现了音乐学专业的学科特质。对比《人民就是江山》的创作语境,深刻阐释了“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历史必然性,强调音乐创作必须“扎根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心声”。

刘伟副校长对同学们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将专业学习与强国目标结合,如二是“重实践、强内功”,在声乐训练中注重"声情并茂",让技术为思想表达服务;三是“勇担当、敢创新”,主动运用新媒体传播音乐正能量。他特别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当代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激励同学们将个人发展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在“人民-江山”的时代命题中书写青春答卷。
本次教学开创了“理论-艺术-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音乐学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演唱、作曲等专业技能,更需具备“以乐载道”的文化自觉。在未来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探索红色音乐的当代转化路径,如开展“新民歌创作工作坊”、建立“红色音乐数字传播平台”等,让《人民就是江山》所代表的人民立场,通过更多元的音乐语言传递给年轻一代,真正实现“思想入乐、艺术化人”的教育理想。
文稿:江颖
编辑:郭健
编审:曾兴华